成功案例

陕北江南——南泥湾:时代变迁,精神永存

日期:2025-10-20 10:27 浏览: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同……与以前不一样了,这就是陕北的好江南。” 10月17日,参加“红星照耀中国”线上主题宣传调研活动的媒体记者、龙头企业平台负责人、专家学者、网络红人来到南泥湾,带回红色记忆,见证新时代南泥湾新面貌。南泥湾大制作纪念馆展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节目,歌颂了全国各地的“南泥湾”。它不仅记录了党中央延安时期八路军359旅开荒耕种的辉煌岁月,也见证了80年来南泥湾从“烂泥湾”到“好江南”的转变。时光流转,时代场景不断变迁,但“自力更生、努力”的精神根深蒂固这片土地并没有改变。调研采集小组成员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进行调研采集。回顾历史,南泥湾的崛起始于一场生存危机。 1939年至1941年,日本军队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推翻”。国民党顽固派还对陕甘宁边境地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切断对边境地区的一切外援。边境地区军民面临“无衣穿、无油吃、无纸、无菜、无袜子、工作人员无冬被”的严峻形势。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疆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1年3月,第359旅八路军开至距延安城东南约45公里的南泥湾,开始了艰巨的收荒任务。经过南泥湾生产纪念馆仅仅三年的努力,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开垦良田数千亩,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等。畜牧业、养殖业发达,牛羊成群,猪鸡圈满;工厂建有纺织厂、铁厂、面粉厂、肥皂厂等,生产各种生活必需品。曾经与世隔绝的南泥湾,变成了“遍地庄稼、遍地牛羊”的“陕北江南”。这种开拓开垦,不仅收获了物质粮食,更是播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成为铭刻在中国人民血液中的精神密码。 “在南泥湾的采访中,每件物品、每一件作品我看到的这片土地,仿佛在讲述八路军战士们靠自己的辛劳岁月,吃饱穿暖,用努力和智慧把荒地变成良田的故事。”三秦网记者程爽表示,作为一名来自西安的陕西军人,这次采访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八路军的厚重历史和不屈精神。 南泥湾带来了。 “我希望把南泥湾的故事、陕西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调研采访组成员在南泥湾生产纪念馆进行调研采集。时光之轮滚滚向前,南泥湾精神穿越岁月。它不但没有褪色,反而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2020年,刘宝斋副司令员 八路军第359旅第719团第9连为刘宝斋颁奖。女婿侯X尤真在自己的院子里建了6个房间,建了“刘宝寨红色家风馆”,展示他们在人群中收藏的革命文化文化和359旅的老照片。他坚持向来到这里的游客讲述南泥湾的历史。情绪激动时,便尿“南泥丸”。他的歌声鲜活有力,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担当新时代的责任。 55岁的南泥湾村党支部副书记刘丽从姑姑侯秀珍手中接过接力棒,开设了南泥湾第一家“红色”餐厅——知青餐厅,通过“农业+红色旅游”模式带领南泥湾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南泥湾埃斯皮里图谈起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刘莉非常感谢父母的影响。刘力的父亲刘志贤是红军老战士刘宝斋的侄子,也是一名老党员。会员和退伍军人。 “老一辈共产党人不畏困难、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刘莉说。每当有外地游客来的时候,刘丽就会主动给他们讲南泥湾的故事。当游客看到“知青”餐厅的牌匾时,情不自禁地聆听老一辈的英雄事迹。 “南泥湾精神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刘丽说。 “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述,弘扬南泥湾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了解南泥湾精神。”在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中,近年来,南泥湾大力发展红色产业,带动全域旅游,打造“农、文、旅、体”相结合的开发区。如今,南泥湾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吸引八路军第359旅指挥部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大生产纪念广场、湿地公园等,让游客在还原历史记忆、体验田园风光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经过这两天的调研和收集,我感慨万千。”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告诉记者,一方面,延安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唤醒了每个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另一方面,在科技的某些点上,大家也看到了延安的诚信和创新。南泥湾的稻田 “在南泥湾,我刚刚看到了丝路电商基地,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创新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延安发现了自己的创新之路。”n 优势并与“一带一路”挂钩。我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刘春生说道。来自福建的美食博主“阿菜美食教”蔡胜坤也首次来到延安。他说,通过连日来的研究和收藏,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开荒开耕、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深深感动。 “作为美食博主,我体会到文化和美食息息相关,南泥湾现在种植了很多优质农产品,这是‘民以食为天’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利用自媒体平台,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延安,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蔡胜坤说道。目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八个字依然像北斗的坐标一样,牢牢钉在陕北高原和每一天。一颗想要的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江南有柳,南泥湾有稻;柳树终将老,稻谷将变绿。只要还有人愿意在荒野上举起第一把锄头,按下第一把钥匙,美丽的陕北江南就永远年轻。起点中文网记者 陈嘉欣 惠宣宣 刘宣宣 宋阳 张思瑞 何童 编辑:王志涛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