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守好中国饭碗,共同保护泱泱大国粮食——写在

日期:2025-10-17 10:57 浏览:
10月16日,我们庆祝第45个世界粮食日。食物让世界继续运转。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携手推广多元食品,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这背后是对复杂国际形势将加剧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也是世界共同维护粮食安全的希望。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管理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十四五”即将结束,“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积极践行农业大粮食理念,全链条守住泱泱大国粮食“手”,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全链条齐心协力,共同保障食品和人民安全。 “谢谢你们及时高效的烘干服务和销售协助,不然今年的损失就很大了。”在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农业服务中心,恩城镇梁庄村种粮大户吴广源一边忙着摘玉米,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是秋粮收获季节,德克萨斯州下着大雨。吴广源今年种植了400公顷玉米。在官铁的帮助下,他很快收割了玉米,并选择晒干直接出售。 “真是省心又放心。”吴光远说,他连续三天送菜,每天都能卖很多。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农业服务中心(2025年10月9日拍摄)。新华社(赵虎浩 摄)配备h拥有大型烘干设备和标准化粮食9台,日烘干能力可达1000吨,可辐射周边近5万公顷土地的粮食加工需求……使用。秋粮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大部分。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关键在秋粮。在夏粮稳丰丰收的基础上,今年秋粮增长预计正常。抓住秋收窗口重要时期,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打通收、晒、销全链条,是实现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 9月中下旬以来,针对全国多地持续降雨,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农业农村部积极派出履带式收割机和移动式烘干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部署秋粮收获后服务和收购工作。各地也积极采取行动,保障粮食产量。在“中国优质稻米之乡”黑龙江省五常市,新稻收获季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2025年10月14日,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有限公司粮食交易中心,叉车正在清理粮食,准备烘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昂 摄)“今年积温充足,稻花香米饱满,收成比去年好,我们正在加班加点收割。”民乐朝鲜族乡红阳有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于殿红告诉记者。成熟的稻香是秋天的礼物。为亿万农民带来丰收需要好价钱,收入增加才是真正的丰收。于殿红说,过去农民种粮收入低,新粮上市时缺乏议价能力。如今,已有187名农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以高于当地普通收购价的价格向会员收购大米,并利用电商平台公开销售。合作社1.3万公顷的水稻中,有9000公顷是通过电商提前订购的。黑龙江省五常市的一片稻田里,当地农民通过直播卖米(2025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晓宇 摄 好土壤、好种子、好机遇、好法律“四好”融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能力;通过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卖粮全过程……“十四五”,亿万农民增产增收。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公斤的新台阶,比2020年增加740亿公斤;人均财产将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400公斤的安全线,确保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赋能正在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这是绿色储粮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安徽中央储备粮富亚库,技术人员向粮食中注入二氧化碳,在粮食周围打造二氧化碳“气泡屋”。它在粮堆内部创造了一个低氧环境,可以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预防害虫,减缓粮食呼吸和新陈代谢,实现绿色食品保鲜。富阳中央粮食储备中心 D安徽直达仓库,工作人员检查小麦仓库(2024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徐​​丹丹 摄)“这种环境控制的储粮方式更加绿色、安全,不用担心可能存在化学残留,储粮质量也更好。”技术人员说道。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发展农业新生产力,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储存、加工全链条,加快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迈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金秋时节,走在田野里,“科技”就扑面而来。湖北潜江,稻穗下垂,稻秆弯曲。智能收割机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帮助下,按照预设的路径在田间穿梭e 字段。水稻切割、脱粒、秸秆回收方便、顺畅、精准、高效。湖北省潜江市碧农智慧农场,无人驾驶拖拉机进行旋耕作业(2025年9月25日摄)。新华社数据(李昌辉 摄)显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保有量已突破2亿台(套),北斗终​​端设备应用量已超过120万千瓦,耕作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机械装备很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生产。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在农业领域得到应用。 2025年10月14日,吉林省公主岭市,吉林米豆农民专业合作社演示机械化水稻收割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报道 摄张楠寒雾节气过后,两辆满载刚收获的大米的卡车驶入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公司。在检验现场,记者发现,检验机器人手臂伸直,随机抽取粮食样品,然后将样品传送至智能粮食检验设备。过了一会儿,样品的水分、杂质、粗糙度等指标就显示在屏幕上。走进粮仓,记者看到粮仓内部不断旋转着一个摄像头,监控粮仓内害虫的情况。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粮库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人工,识别准确率不高。现在,有新开发的AI昆虫追踪系统,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让识别结果更加准确。从培育种子到收获稻穗e、储小金米……新技术可以提高整个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节约粮食,减少损失。深耕“看不见的美食田”。世界粮食日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粮食增产不容易,需要亿万农民的辛勤劳动。在粮食流通各个环节推动粮食节粮减损,是对农民努力的有效回报,是培育“看不见的沃土”的必要举措。 2025年10月15日,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南洲镇育才村,农机操作工将收获的稻米装上运粮车。照片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节约粮食计划》和《节约粮食反浪费行动计划》,对全链条节约和减少粮食损失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国家粮食和物资管理部门组织制修订小麦粉、大米、菜籽油等标准,引导企业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在粮食加工环节,不少企业通过创新技术减少损失。中粮集团记者了解到,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9%金碾米技术加工大米,有效提高了粮食利用效率。中粮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粮食研发中心副主任齐胜民表示:“谷物加工就像剥皮一样。请。越难剥皮,浪费越多。我们通过科学计算发现的大米‘黄金碾米度’,每吨大米可多产32公斤大米。”中储粮成都青白江仓储有限公司(2025年10月15日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刘昆摄:我国粮食加工损失率下降到0.8%,粮食运输回收率损失下降到0.8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的数据表明,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流通领域在节约、减少损失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效。晚饭时间,浙江杭州的一家名店知味馆里挤满了人。记者注意到,点餐前,服务员会提醒顾客菜品的份量,避免顾客因不了解菜品而造成过多浪费。 情况。有不剩菜和不剩菜的提醒在小吃区、点餐窗口旁边、桌上立牌和纸质菜单上。 2025年10月15日,在浙江杭州名牌餐厅知味观一家店里,“厉行节约,反对‘垃圾’”的提醒标语被贴在显着位置。新华社记者 黄宗智 摄 杭州市烹饪艺术协会会长徐迅表示,近年来,随着 在全社会的宣传力度下,多年来,食品包装、点小份等餐饮风潮已深入人心。许多餐厅推出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盒,以进一步减少浪费。餐饮行业正在积极组织行业培训,提高食品质量和口味,将努力从餐饮“源头”减少浪费。这是我国有效预防食物浪费的一个缩影。目前,《操作光盘》正在制作中。 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舌尖上的垃圾”变了,节约粮食和饮料成为很多人追逐的“时尚时尚”。从田间地头,到大国的粮食,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一粒米都装进了中国的大米。这里是国计民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责任。文:新华社 机构记者 视频记者:陈晓宇、王欣桐、李爱斌、赵小帅、岳文婷、邹尚博、蒋亮、赵勇、王帅龙 海报设计:徐静 统筹:白纯、刘文辉、邱士杰 统筹:白纯、刘文辉、邱士杰 世杰:白纯、刘文辉、邱世杰 编辑:吴家红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