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案例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愿稻花盛开,“红”“绿

日期:2025-10-23 10:35 浏览:
【继续迸发火花,开启新征程——看陕西高质量发展】“花篮里鲜花飘香,听我们唱唱唱跳来到南泥湾这个美丽的地方,南泥湾这个美丽的地方……”歌曲《南泥湾》悠扬的旋律至今仍穿越时空回响在陕西。这片位于安安东南45公里的山水之间的土地,曾经在整个国家的抗战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如今,它以“红”“绿”新面貌继续书写“陕北江南”新时代。南泥湾生产纪念馆的雕塑作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1941年3月,八路军第359旅抵达延安市东南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在这样的地方,这里仍然是荒山野岭,当地人称之为“烂泥湾”。这里荆棘丛生,沼泽密布,人烟稀少。来源:新华社y(资料图)经过三年的努力,南泥湾摆脱了荒野,成为“遍地庄稼、遍地牛羊”的“陕北江南”。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孕育了“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如今,战士们穿的草鞋和旧病静静地陈列在南泥湾量产纪念馆里,诉说着那个辉煌时代的故事。月亮纪念馆将于2021年7月试运营,分为两层六个单元,重点展示量产的军民风范。为教育团体、干部团体和培训团体、专家学者、科研团体、中小学生、普通旅游团体精心准备了四排树叶,让不同的观众了解红色历史、传承南泥湾精神。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无人机PH奥托)。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泥湾的生态底蕴在精神可持续脱贫、乡村振兴的春风中愈发明显。曾经的“生态痛点”,如今成为“景区亮点”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无人机拍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观景台,远处的山峦伸入林海,近处的水面荡漾着银杏和白杨。秋天的风,染上了五颜六色的银杏和白杨。鱼儿、野鸭在水草间不停地行走,甚至还可以观察到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很难想象这片生态绿洲是怎样的。几年前,废弃的矿井里还布满坑坑洼洼。自2014年启动湿地试点以来,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整治“无心开采、无心挖掘”地区,将其建立在生态修复与科普普及相结合的基础上。如今,脊椎动物生活在湿地公园里。有动物232种,其中鸟类132种。主区水质稳定为Ⅲ类。成为黄土高原湿地保护和水土生态恢复的示范案例,保存了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游客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参观。来源:新华社 红色历史背景,绿色生态赋能。看完红色美景后,热情的青山绿水观光成为南泥湾旅游的热门路线。既能看到“红”,又能欣赏“绿”。南泥湾走出了一条“红”与“绿”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千公顷稻田南泥湾主区已有80多年历史的油田见证了这种一体化。此后,八路军第359旅占领该地并修建水坝。修建运河引水后,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000公顷。后来因废弃,面积缩减至不足300公顷。延安南泥湾数千公顷稻田景色(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陕西工网 近年来,南泥湾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 2019年,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重建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再现“美乐家波浪”盛景。如今的千亩稻田,不仅是一片红色美景,更是一幅工业田的绿色工业画,也是吸引游客的稻作文化体验地。钍“稻鱼共生”模式提高农业效率。收获和储存的稻米是一个热门市场。稻草还被制成原生态稻草装饰品,装点湿地公园的“稻草王国”。建成以来,该场已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这促使周边群众纷纷兴建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南泥湾有一千公顷稻田。图片来源:新华网。从红色收复到“红”“绿”交响曲,南泥湾的蜕变是一部奋斗的史诗,也是一部南泥湾精神的传承史。如今,国家级文保单位与湿地公园等绿色景观相得益彰。 “农文旅”融合的新蓝图尚未开启。这片温暖的土地书写乡村有着独特的美感。谱写时代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点击观看视频。出品人:张宁 策划:李正伟 统筹:孔凡新 制片人:曾振宇、傅子洲 编剧:雷妙新 配音:雷妙新 参考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网、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延安市资料局 编辑:郑建龙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